顯示具有 reading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reading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

bnext: 誰是賈伯斯接班人?

數位時代雜誌 174 期 2008/11 pp. 106-108
原文連結

蘋果未來最關鍵的挑戰

絕美的產品設計與賈伯斯,似乎總是蘋果迷津津樂道的話題。賈伯斯擁有獨特的創新點子與個人魅力,往往成為產品銷售的重要推手。有賈伯斯的蘋果看起來一切美好,但若有一天賈伯斯退位了呢?誰才能成為萬中選一的接班者?

很難想像沒有賈伯斯(Steve Jobs)的日子。在最近全球金融風暴的超低氣壓籠照下,裁員、縮編、減少資本支出等關鍵詞,出現在國內外各種財經新聞標題中。也因此十月二十日蘋果公布第三季財報的亮眼表現後,當天即時新聞和隔天的版面頭條都放上這則消息。此時此刻,市場最缺的就是信心。

「在蘋果亮麗一季的背後」(Behind Apple's impressive quarter),這是《財星》(Fortune)雜誌網站隔天的頭條新聞標題,前言則是:「儘管經濟疲軟,賈伯斯向信眾們保證,蘋果仍將持續痛擊對手。」 他似乎具有某種魔力,總是能在對的時間,對的地點,做對的事。

源源不絕的創新魔力

一九七六年,越戰結束的第二年,大學輟學生賈伯斯和高中學長沃茲尼克(Steve Wozniak),也是另一位大學輟學生,在矽谷成立了蘋果電腦。兩位二十出頭的加州嬉皮,振奮了在海外打敗仗而信心低迷的美國社會,讓他們相信美國夢仍然存在。一九九七年,當個人電腦業因供過於求,開始走入低價,甫回任蘋果執行長的賈伯斯,旋即以一系列色彩炫麗的iMac電腦,告訴市場和消費者:「且慢,電腦還不是低價產品,起碼蘋果電腦不是。」其後的 iPod 和 iTunes,則為那些認為網路是侵權和盜版溫床的唱片業者,找到了商業模式。

更特別的,是他的魔力源源不絕,總讓市場驚艷。兩年前,當蘋果在紐約第五大道開起專賣店,與那些時裝和珠寶品牌比鄰而居,人們再次見識到這位金童點石成金的功力:「原來科技產品還可以這樣賣」。

《數位時代》去年底開辦的「遇見創新者」論壇,陸續邀請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、新浪網創辦人蔣顯斌和年代電視創辦人邱復生等擔任主講者。當這群在台灣被認為最具創新力的人,被問到「你認為最創新的人是誰」時,答案驚人地相似:「賈伯斯」。

伊夫接班呼聲最高

下一個問題,也是所有關心蘋果和賈伯斯的人所要追問的,不是賈伯斯還有哪些新概念要推出,而是在賈伯斯之後,誰能接班?這不僅是接下賈伯斯在蘋果的位子,還有他在美國社會和全球業界的地位。隨著賈伯斯癌症復發的消息不時傳出,以及兩個月前富比士網站誤貼他過世的新聞流出後,蘋果股價應聲重挫一五%,「誰是賈伯斯接班人」已成為必須盡快找到答案的問題。畢竟像先前可口可樂和麥當勞那種執行長因病猝逝,導致接班安排不及,造成領導真空,誰都不樂見。

目前呼聲最高的,是負責蘋果工業設計的靈魂人物伊夫(Jonathan Ive)。他是賈伯斯和蘋果過去十年重新成為媒體焦點的關鍵,也是賈伯斯每天熱線通話的對象。這位不到四十歲的英國設計師,精準詮釋了蘋果「Think Different」的精神,把當年另一位創辦人沃茲尼克做出「友善好用」產品的概念,做了新的演繹。

在蘋果還未浮出水面的接班人當中,伊夫的知名度最高,但他除了工業設計之外,在預測產業前景和銷售能力方面,是否具備賈伯斯的天分,將被一一檢驗。

 

悠遊矽谷和好萊塢的能力

首先是橫跨科技和娛樂業的能力。蘋果總部所在的庫柏提諾市(Cupertino),位於矽谷南邊,往南開車到好萊塢僅三小時車程,但兩地心靈距離遠大於此。科技和娛樂,是加州的兩大支柱產業,但彼此交流並不多。矽谷的主流是「工程師」(engineer)文化,專注某一項創新技術做到世界領先,再找市場;好萊塢的主流是「製作人」(producer)文化,從市場需求反向思考,去整合各種專才產生一個產品。

矽谷的代表人物是葛洛夫(Andy Grove,英特爾創辦人)和佩吉(Larry Page,Google創辦人),好萊塢的代表人物是盧卡斯(George Lucas,《星際大戰》製作人)和史匹柏(Steven Spielberg),但你很難想像葛洛夫和盧卡斯能對談並合作。

迄今,矽谷創業家經常出現在娛樂版的,只有賈伯斯和甲骨文創辦人艾利生(Larry Ellison)兩位。艾利生以休閒時開戰鬥機和參加帆船賽出名,但賈伯斯卻是率領皮克斯(Pixar)做動畫,與盧卡斯和史匹柏的夢工廠(Dream Works)競爭,並聯手迪士尼(Disney)與華納兄弟(Warner Bros)抗衡。賈伯斯既非工程師也非製作人,但悠遊於兩者間,在矽谷和好萊塢都闖出名堂,樹立很難被跨越的門檻。

其次,是銷售願景的能力。蘋果被多位品牌學者定位為「宗教品牌」(cult brand),消費者就像教徒般忠誠且狂熱,把賈伯斯當成教主崇拜,每次他一出場發言,都讓人引頸期盼。在多本研究蘋果和賈伯斯的書裡都提到,許多後來成功的想法和產品點子,並非來自賈伯斯,甚至一開始他還提了反對意見。但是等到產品上市,賈伯斯將其包裝成願景並推銷出去的演講功力,卻是關鍵。《財星》雜誌以「忠誠信徒」(the faithful)來形容蘋果迷。

沃茲尼克回憶,當年開發蘋果一號時,需要很多晶片,但受限於經費,只能等待,可是賈伯斯總有辦法,「拿起電話打到晶片公司,他們就願意免費送晶片過來測試。」這種能力可否複製或轉移,是賈伯斯接班人的一大難題。

順利交棒才能再創蘋果高峰

賈伯斯和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創業時間及經歷類似,蓋茲雖然事業做更大、財富更多,但影響力只在電腦業,魅力也不如賈伯斯,但他於今年七月順利交棒,而且交棒計畫在幾年前就啟動。沒有蓋茲的微軟,一切正常運作,但是沒有賈伯斯的蘋果,結局則是一個大大的問號。

這兩人三十多年來亦敵亦友,很像職業網球界的山普拉斯(Pete Sampras)和阿格西(Andre Agassi)這兩位美國選手。山普拉斯專注打球,贏得大滿貫數目遠多於阿格西,但在球場以外的生活很普通,連上麥當勞排隊買漢堡都被當新聞報。相較之下,自己買私人飛機當交通工具、有過兩次婚姻外加諸多緋聞、球場造型標新立異的「壞小子」阿格西,身上有更多賣點,也讓網球這項運動被廣為認識。

山普拉斯退休後,新生代球王費德勒(Roger Federer)很快頂上來,未來成就很可能超越山普拉斯;但是阿格西退休後,現役選手沒有一位像他這樣,球場上能拿冠軍,球場下一樣精采。山普拉斯退休前,就看好費德勒將接下他的位置,但是下一個阿格西在哪裡,迄今沒有答案。

也因為挑戰更大,如果賈伯斯能順利找到接班人並交棒,那將是他再創生涯高峰的另一個起點,而不是終點;如果失敗,賈伯斯的這趟神奇之旅可能止步於此。
 

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

Podcast: 哈佛人有「哈佛病」 靠反省自救

名校哈佛染上「創新不足」、「教授不用心教學」的哈佛病?!

面對活力奔放的 MIT,哈佛人開始反省自救....



天下雜誌 podcasting 原始連結

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

Reading: 哈佛的難題: 聰明、會考試, 卻不會問問題 「怎麼教」比「教什麼」更重要

原始文章連結
作者: 李雪莉、彭昱融  出處: 天下雜誌 410期 2008/11

十月初,哈佛大學一項學生學習成效調查結果,在哈佛教授間投下了一顆震撼彈。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(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)針對二十門課的教授、四百位學生,分別調查老師與學生是否掌握課堂「核心概念」(Big Idea)?跌破教授眼鏡的是,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,抓到教授在那門課想傳達的核心概念。

來自全美六百所頂尖高中的六千名哈佛新生,遇上不乏諾貝爾獎得主的黃金陣容教授群。頂尖的學生、優秀的教授,學習成效落差卻如此巨大,「教」與「學」之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

「結果讓我們非常震驚,」哈佛大學歐洲歷史與文學教授、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(James Wilkinson)接受專訪時以開放的態度分享說,「多數哈佛教授教的,並沒有自己想得那樣好。」

這是一個知識爆炸性成長,連哈佛大學教授都要重新思考怎麼教學的年代。

哈佛發現,即便是聰明又會考試的全美資優生,也經常帶著偏見的知識前來學習。他們很會考試但不會問好問題,他們習慣被動學習,導致學習成效很差。

在一個知識持續變動的時代,哈佛意識到,「如何教」比「教什麼」更重要;它們更提醒全世界各級老師與父母,在學習這條路上,角色必須調整,我們不再是單向傳遞知識的聖人(Sage),而是與學生一同探索學習的伙伴(Collaborator)。

《天下》專訪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。當腦科學研究漸漸揭開了學習的本質,威京森分享,我們必須對學習過程有正確的認識與洞察。

威京森多年對學習的研究,不只對大學教授有幫助,對那些渴望提升孩子學習效能的家長們也受用無窮,專訪內容如下:

世界瞬息萬變,大學教育以「內容」來定義註定要失敗。今天重要的科目到明天可能已經被揚棄。

稍微計算大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時數,除以今日知識爆炸下可能納入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,學生完整學習各門知識的時間根本不夠。

這對當前的大學教育可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。學校和老師無法預知哪個領域、哪個學科在學生進入職場後會特別重要。

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要帶給學生什麼?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有五個目標,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夠:

一、獨自探索世界

二、建立對知識的好奇

三、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

四、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

五、培養創造力,用嶄新方式看問題

因此,大學博雅教育的關鍵在於,將教育的焦點從「內容」(學什麼)轉移至「過程」(怎麼教與如何學),思考哪些過程能夠使大學畢業生具備上述能力。

哇!原來學生是這樣學的

過去三十年對學習與教學過程的研究,讓我們更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,產生許多新教學方式與工具。但研究的過程也發現,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未像我們所期待或聲稱的那樣好。

其中一項有趣的發現是,過去以為大一新生帶著空空的腦袋進大學,等著學新東西,但這項假設已被推翻。

學生經常是帶著「錯誤認知」(misconception)來學習。他們帶著各式各樣源自經驗的成見進大學,其中不乏錯誤的想法。

譬如問學生,從一架飛機上拋下一個玻璃罐,罐子將直線墜落?或是往前拋射?多數的學生直覺認為應該會直直墜落,因為沒有想到罐子具有飛機上的速度。

遇到這情況,教授必須要透過實驗,改正學生錯誤的概念與邏輯。

另外,成見(prio-knowledge)對學習的影響也很深遠,如果你問哈佛學生為什麼夏天比較溫暖?他們多半會有個聽起來滿合理的答案:因為地球在夏天時比冬天更靠近太陽。

聽起來似乎有道理,但卻是錯的。若果真如此,則地球上不論任何地方,七月都該比十二月熱,但澳洲的十二月卻是在海灘上過的。學生就算沒有去過,實際查資料看看世界各地的氣溫,也會發現澳洲十二月氣溫比七月高,把南北半球的差異考慮進來,就知道答案不是如此。(編按:是因為地軸傾斜,地球公轉時受太陽直射區域為夏季)

考高分,但不會問問題


當我們更重視學生如何得到答案,而非答案本身的時候,會發現學生的思考或邏輯不夠好,求知、探尋問題的技巧其實相當糟。

哈佛成功錄取了許多考試成績非常高的學生,但考高分並不意味著更深刻的理解。

我們發現哈佛大學學生問問題的技巧並不好,要他們問出深刻的問題非常困難,但這卻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。

他們在進入大學前被教導了太多「答案」,好奇心早被扼殺,甚至來不及發問就被告知答案,正因為是被動學習,學習效果非常有限。

解方一 參與式學習

參與式學習(Active Learning)是透過討論、實作等方法,不只加深學生的印象,更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究竟學到了多少。譬如自己開車到某處,因為參與其中,握著方向盤主導一切,比起搭計程車,你對環境會更為熟悉。

同樣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學習過程,學生曾經親自動手解決問題、或是試著解釋給別人聽,效果遠比只聽講課更好。

解方二 讓情緒為學習加分

此外,正向情緒也在學習過程扮演重要角色。情緒與大腦記憶相輔相成,學習內容若沒有情緒的連結,新學習的知識將無法有效加入腦中。若能有效利用,情緒甚至可能與理性和學習相輔相成。

有些研究也指出後設認知(metacognition)的重要,讓學生自我觀察並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,也成為未來老師需要幫學生培養的重要能力。

老師和家長不只要導正錯誤觀念,更重要是克服過去的錯誤教育(miseducation),將他們逆轉成一個有四歲孩子好奇心的十八歲青年。

解方三 老師也要磨練教學技巧

老師的角色應轉變為學生的合作者,而教育的內容更應該強調「如何教」。

冷戰時期東歐國營工廠工人描述自己假裝在工作,而國家假裝付他們薪水(付的工資很少)。

對美國的高等教育而言,我們可以這樣說:教授假裝在教書,而學生假裝好像有學到東西。

為了改善這種狀況,哈佛的做法是從阻力較小、接受度較高的新教授做起。教學中心在他們開始教課前,規劃一週的研習課程,讓他們了解教哈佛學生的基本情形、觀摩優良教學示範,也安排學生代表分享對新教授教學的看法。

另外還有教學大綱工作坊(Syllabus Workshop),我們請要開課的教授,帶著課程大綱來進行同儕互審,互相提供回饋意見,同時能訓練觀察分析、構思達成教學目標的能力。

有想像力,就有機會改變

有個簡單的做法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:教授要給學生回饋,時常告訴學生回答問題、報告的好壞,寫作技巧的進步情形等。

師生比不一定是問題。課堂提問時,只要要求學生舉手作答,並解釋給同學聽,或請學生到講台上解釋、為自己的答案辯護,就可以做到參與式學習,這在幾百人的大堂課同樣有效。

或者可以在課後發出「minute paper」,請學生花四分鐘回答兩個問題:你認為這堂課的重要觀念是什麼?你認為這堂課有什麼問題?第二個問題就能協助教授在下一堂課做出修正。

教學是可以改變的,只要有想像力!

伯克教學中心

一九七五年,美國丹佛斯基金會(the Danforth Foundation)資助哈佛、史丹佛等五所大學設立教學中心,開啟美國大學致力提升教學專業的新時代。

哈佛大學以曾任校長長達二十年的前校長伯克之名,成立伯克教學中心,三十年來,每年投入一百四十萬美元,十五名專職人員全力協助研究生和教授運用主動學習教學法,持續改善哈佛「教」與「學」的品質,多年來已成各國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提升的典範。
 

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

本課程 97 學年度之指定閱讀

本課程並不採用期中考, 期末考的方式來評定學生成績, 取而代之的是在第 8 週與第 16 週分別繳交讀書心得報告。( 至少 1500 字 )

Week 8: 期中讀書心得報告, 請於下列四本書籍中, 選擇一本閱讀:

  

  

Week 16: 期末讀書心得報告, 指定書籍:

 
 

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

Reading: 人 + 藝術 + 科技 = 悠閒逛東京

數位時代雜誌 2008 七月號 P.164

東京中城 U 化藝術導覽最照顧觀光客

外國觀光客到東京旅遊,如果租用東京中城提供的U化藝術導覽服務,就能以慢遊深入了解東京。這項系統可以感測使用者位置、顯示藝術品相關資訊,還將重要叉路做成圖像避免迷路,未來這項技術將拓展到東京更多觀光據點。

為什麼本來應該要完全放鬆的旅行,還被導遊催促著「快一點」?如果租用東京中城(Tokyo Midtown)提供的U化藝術導覽服務,就沒有人會催促你。不僅如此,這位導遊會說日、英、中、法、韓五種語言,自動感測你的位置,當你走到一項藝術品旁邊時,它就會提供相關資訊,包括藝術家的問候。這麼完美的導覽員,不是真人,也不是機器人,而是U化藝術導覽(ubiquitous art tour)。

這項技術是以 ucode 晶片,透過東京中城五百個收發器(ubiquitous marker),利用紅外線與無線區域網路(LAN),讓終端器(ubiquitous communicator)可以接收相關的資訊,然後使用者以專用的終端器進行藝術導覽。管理東京中城的三井不動產東京中城事業部經理市川俊秀表示,這項科技的應用不僅使用在東京中城的U化藝術導覽,並廣泛使用在東京中城內工作的管理。例如從業人員與警衛人員可以透過終端器,了解各樓層的使用情形與巡邏狀態,隨時保持安全的環境。

幫助觀光客漫遊東京

「U化藝術導覽」從去年六月起,在東京中城提供觀光客租用。這項藝術導覽包括中城內不同主題(藝術、建築、庭院等)、不同時程(四十分鐘至兩小時)的七個導覽行程選項。

七個行程因應使用者的參觀時間、參觀需求與天候因素,透過觸控螢幕的操作,可以一邊鑑賞東京中城裡的藝術,一邊看著終端器顯示的天氣資訊、位置地圖、導覽資訊與現在位置的圖像,即使初次來到東京中城的外國觀光客,也不用擔心迷路而錯過觀光重點。

這項導覽系統還能感測使用者的位置,並引導使用者到藝術品介紹定點,到了定點後即將相關資訊顯示在螢幕上,包括聲音、圖片、文字,以及藝術家製作藝術品的情形與專訪的影像等。為了防止使用者在龐大的商業設施裡迷路,U化導覽系統將重要的叉路或容易迷路的地方做成圖像,當使用者接近這些地方時,圖像就會在螢幕上提醒使用者避免迷路。